“十二五”機械工業發展重點工作和領域
做好六大重點工作
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1)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實施“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示范工程”,率先實現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型+服務型”企業轉變;發展從事系統集成和設備成套的集成商培育具有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實施供應鏈管理優化,推進精益生產;建設區域物流配送中心;發展老設備的維修、改造服務,培育再制造產業;推廣工程機械企業融資租賃模式和經驗;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為其他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
(2)推進節能降耗減排,由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
推廣先進制造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和廢棄物排放,鼓勵廢舊物資再利用;整合區域內(市、省以及省際間)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能力,建設專業化基礎工藝中心。
(3)積極推行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利用信息技術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各類裝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將信息技術融入到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各環節,著力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選擇一批重要裝備為示范,積極應用嵌入式技術、傳感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等,實現信息技術與機械技術的深度融合,使這些裝備的功能和性能大幅度提高。同時在企業大力推進設計制造數字化、制造過程智能化、管理網絡化。
(4)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
支持行業中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其他企業,鼓勵優勢互補企業強強聯合,鼓勵關聯企業重組和一體化經營,積極穩妥地推進優勢企業境外并購;鼓勵業內科貿型央企兼并重組制造企業,發展裝備制造業,逐步形成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大中央企業的重組調整力度,推進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的兼并重組;大力推行專業化重組,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
優化調整產品結構
(1)大力推進高端裝備自主化
高度重視我國國防工業、能源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所需的高端裝備的自主創新,努力填補我國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空白,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和高端裝備自主化,助推我國機械產品結構升級。
(2)突破關鍵基礎零部件瓶頸約束
著力解決我國關鍵基礎零部件發展滯后的問題,大力推進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基礎工藝的發展,擺脫高檔、關鍵基礎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滿足主機及設備成套發展的需要,有力支撐重大成套裝備及高技術裝備的自主化。
(3)抑制產能盲目擴張勢頭
充分認識我國機械工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危害性,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抑制盲目發展勢頭,淘汰落后產能,把有限的資源引導和集中配置到行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上。
警惕部分高端產品產能的盲目擴張,防止出現過度重復建設,避免因區域產能結構趨同造成新的產能過剩,從宏觀角度加強協調,保持總量供需平衡。